说实话,这篇文章标题起的有点像俗里俗气的大众议论文标题,不过最初引起我思考的来源于前几天刚在美国硕士毕业的Q君。和三年前在大学校园见到的她相比,除了增多的书生意气,更多感受到一种生活安详恬静的力量。然后谈到除了学习商业管理、社会管理外,更多学会的是一种【幸福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
能让朋友舒服,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能把时间安排的明明白白,能抽空做感兴趣的事,不仅自个幸福,朋友们也会受感染
我对此深感触动,也就有了本文的探讨。
关于如何定义幸福。我们经常会探讨一个事情就是人活着是需要追求幸福,是与生俱来被赋予的权利。例如曾在1774年美国独立宣言中有如下一段话: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例如我在【人生的蒙特卡洛算法】中给予的三条一般性结论第三点:
人生追求幸福的次数有限,好好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程序之所以没选活的时间长短,最优解只活了76年,因为没有幸福只有痛苦的时光,生不如死,大家可以参考 癌症晚期等样例)
但很少有人会定义一个幸福标准,或者去界定幸福的内涵与外延。可能是因为不同人眼中的幸福标准不一,就像不同人的择偶标准和观念。这里我引用最新版本新华字典在线的解释:
而我对此的解释更多是希望从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上去阐释,过去我对幸福的理解及定义是如下:
个人以自己喜欢或倾向的生活方式去度过生活的过程。
相比于官方加入的个人理想实现或接近的满足而言,我在定义高度上有所欠缺,但是我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也确乎发现我个人幸福观上定义上的一些缺漏。
2019年年初为了过着固定安稳的生活,我选择辞掉IT咨询顾问工作,来到了深圳。的确和我预想的一样,一年下来,过着虽不算富足但安逸的日子,一个人住着,养了条柴犬,养了几盆文竹紫檀(虽然容易养死~)看几十本书,零星考了点证书,周末和朋友进行户外运动或者吃吃喝喝。按照我个人对幸福的标准,我确乎应该是幸福的。但实际的内心感受来说,也确乎是枯燥的,甚至还有些小焦虑。不过生活的日子是快乐的,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快乐和幸福是两码事,反而是年轻的自己立下想法通过代码改变什么,然后熬夜做了一个小网站就幸福感满满~所以我也在反思,是不是失掉了初心,也忘记自己的一些目标或者曾经的想法。我担心自己年轻的时候如此闲适,担心中年老年无所为,难有所为。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一直有想法,就会像一束束火苗,一颗颗野草的种子,迟早会开花结果,有着漫山遍野的灿烂。而这种想法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意义,追求幸福的意义,以及人生的意义。
而每个人都有着来这个世上自己独到的想要萌发存在的意义和目标,有些人很幸运很早就找到了,有些人的意义和目标随波逐流,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而变化,有些人可能直到年寿将近,才有所顿悟或者追求。我属于较为幸运的那一批,早早的找到一个永恒追求的主题,期待有一天能够亲手实现。
在追求的路上似乎是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忘记忧愁,居陋室而不觉鄙,处乱世而心有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老一辈的革命信仰和热情在前仆后继中枪林弹雨中也变得合情合理起来。
简而言之,从今往后,我不再认为幸福是一种状态,他应该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并在实现的那一天变得最为满足与快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生活本身上的美好,与朋友众乐乐,有些自己小爱好作为调剂同样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相互补充。